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力量 >> 正文

马院教师参加“全国高校思政课2022年首次集体备课会暨2022年春季学期广东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备课会”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2-04-18 [来源]: [浏览次数]:

为进一步推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提高思政课教师整体教学水平,2022年4月9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全院思政课教师参加了由广东省教育厅、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主办、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2022年首次集体备课会暨2022年春季学期全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备课会”,在端州校区四楼会议室集中观看线上会议直播并进行集体备课学习。

马院教师参加“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2022年首次集体备课会暨2022年春季学期全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备课会”

本次备课会邀请了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总教指委主任委员、“思想道德与法治”分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沈壮海教授,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总教指委主任委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教指委主任委员、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教授,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总教指委主任委员、“形势与政策”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分教指委主任委员、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蚌珠教授,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总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分教指委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秦宣教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分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宪明教授,“形势与政策”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分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彭庆红教授,与会嘉宾就“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建议”和“2022年上半年形势政策课教学要点”作主旨报告。广东省教育厅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处处长倪熙和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总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分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教授分别作开幕致辞。广东高校3千多名思政课教师齐聚云端在线学习研讨。此次备课会由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负责人、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胡国胜教授主持,广东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研究基地负责人、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蒋积伟教授作会议总结。

——会议现场——

倪熙处长在开幕辞中对本次研讨会顺利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对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感谢。她指出,本次研讨会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一次具体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她强调,要坚决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地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贯彻“大思政课”的建设理念。她表示,要着力加强顶层设计、示范带动、课程建设、平台建设、队伍建设,健全集体备课机制,建设好集体备课平台。倪熙处长还就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提出几点要求,即规范管理、提升质量、准确教学、强化集体备课。

 

——省教育厅思想政治工作与宣传处处长倪熙致辞——

陈金龙教授向出席会议的各位嘉宾老师表示诚挚欢迎,感谢与会同仁对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工作的支持。他围绕平台、队伍、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理论宣传、办公条件等方面,总结了近三年华师马院取得的工作进展。他强调,“大思政课”建设是今年教育部工作的重点,要加快构建“大思政课”格局,大力推进“一大系统、两大支撑、五大实验区”建设,并详细阐述了教育部关于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三大工作任务和整体工作部署。他指出,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的成立旨在促进思政课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提升,各高校要形成合力,推动思政课提质增效。

 

——陈金龙教授开幕致辞——

沈壮海教授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思考》为题,结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高校思政课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融合提出参考意见。他强调,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必须要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融入思政课教学。沈壮海教授简明扼要地解释了“融会贯通”的深刻内涵,从教师自身、教学内容等方面为切入点梳理了“融会贯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从《教学建议》的20个具体要求中概括出 “融会贯通”要融入的主要内容,即为思想理论、精神特质和实践要求三大类。他指出,要发挥好百年党史育人的功能,用《决议》中丰富而系统的论述来充实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坚定自信,坚持历史主动精神。

——沈壮海教授作主旨报告——

艾四林教授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的思考》为题,从总体要求、重点内容、具体建议三个维度梳理“原理”课如何做好“融入”工作,并提出系列具有启发性的建议。艾四林教授认为,“融入”工作要坚守“四个原则”,即守正创新的原则,先学后教的原则,全面性和重点性相结合的原则,内容融入与精神涵养相统一的原则。艾四林教授还立足“深刻领会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历史性飞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等十三个方面的重点内容,深入讲解如何将重点内容实施到“原理”课程的具体章节中,以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确信与确证。

 

——艾四林教授作主旨报告——

孙蚌珠教授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2022年上辑)》为方向,解读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2022年上辑)的相关内容。会上,孙蚌珠教授从专题视角切入,深入解读每一个专题的重点所在,详细解答了“深入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举办的重大意义”等八大专题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强调要正确引导学生明确“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孙蚌珠教授就关于“形策”的三个问题作出具体阐述,她表示,要明确“形策”课与其他思政课的关系定位,要清晰“形策”课程教学目标和功能定位,要坚持好“形策”课教学中的原则。

——孙蚌珠教授作主旨报告——

秦宣教授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的思考》为题,详细解答了“毛概”课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教学中的几个热点难点问题。秦宣教授结合教学实际,就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飞跃”的关系、如何把握党的百年奋斗主题、如何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等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秦宣教授作主旨报告——

王宪明教授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思考》为题,围绕科学历史观、正确党史观以及“如何将正确党史观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这三大重点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思考,讲解如何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和正确的党史观。他强调,思政课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并将之系统、全面地融入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三个历史决议及相关重要文献,并运用其中的观点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科学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

——王宪明教授作主旨报告——

彭庆红教授从专题教学的角度为与会教师详尽解读了2022年全国两会精神,从明确“两会”专题教学要求、把握“两会”专题教学重点、优化“两会”专题教学设计三个方面阐发自己的思考。在明确“两会”专题教学要求方面,他认为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增强问题意识,从国家重点热点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把握“两会”专题教学重点方面,他认为应在了解全貌基础、落实教学要求、聚焦会议热点、回应学生关切上突出重点。在优化“两会”专题教学设计方面,他指出要把握专题教学要求整体安排、善用教学资源以及对比方法、统筹课内课外专题教学安排。

——彭庆红教授作主旨报告——

蒋积伟教授作总结发言。他指出,此次备课会及时回应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建议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2022年上辑)》要求,具备前沿性。线上举办的方式也能让更多老师参与其中,倾听权威的声音,会议准备工作充分,效果良好。他指出,此次备课会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内容丰富,备课会议程紧凑有序,专家们独到且丰富的见解有助于思政教师准确把握时政焦点问题。二是具有权威性,本次备课会邀请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等专家学者作主旨报告,有利于思政课教师们了解学习思政课的新观点、新看法。三是具有针对性,本次备课会解答了如何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等系列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导向。

胡国胜教授向与会的专家学者及高校思政课教师同仁表示感谢,对本次线上集体备课会的反响效果予以肯定。他表示,本次集体备课会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了一些新的教学思考和启发,具有很强的教学指导意义。

 

——蒋积伟教授、胡国胜教授作总结——

马院教师们认真学习了本次线上备课会的重要内容,进行了集体备课专题研讨,总结了本学期思政课教学的重点。第一,思政课教师应该结合《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2022年上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第二,要不断将最新时政内容补充进思政教学中,与时俱进;第三,要立足于高站位、大格局,共同助力思政课教学的内涵式发展;第四,要夯实立德树人的思想基础,推动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

马院教师开展集体研讨备课

本次备课会内容丰富、亮点突出教师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并将在今后的思政课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思政教学的方法和路径,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图文:庄百鹏

初审:修建超 、庄百鹏

终审:庄百鹏